欢迎来到香港正宗六宝典好下载!

博客详情
当前位置: 首页> 博客详情
中山“治水”:碧水长流万象新
专栏:媒体关注
发布日期:2024-10-24
阅读量:4079
作者:中山公用
收藏:


图片

岐江奔昼夜,秋向此时分。

国庆前夕,岐江岸边一片热闹繁华——一条岐江道,串起岐江河与香山古城跨越数百年的繁荣。白天,这里是人、城、水共融的生态连廊:白鹭隐入树林,岐水拍打着慢行道,与步行的游客同享慢时光;夜晚,香山古城一带亮起灿若星河的灯光,在人声鼎沸的夜市中倾听岐江河轻轻吟唱。

自2021年10月中山打响水污染治理攻坚战以来,发生变化的河涌,何止岐江——

统计数据显示,经历近三年以来的千日攻坚,中山推动全市黑臭河涌减少3/4,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从25%提升至86%,成功入选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城市、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市,并在近期的试点示范市考核中被评为A级。

这组数据背后,是大兵团作战的战果,是全市上下全民治水的成果,是中山坚定不移铁腕治污的答卷。近三年来,随着“工改”、治水的同步推进,一批批低效低产锌铁棚蝶变为集聚高端产业的“亿元”工业楼、产业园,一条条黑臭河涌蝶变成为老百姓亲水、乐水、慢生活的好去处,实现“工改”、治水一子落,“百千万工程”满盘活。

图片

白石涌东区街道段,环卫工人在清理河面上的漂浮物。

中山市委十五届八次全会提出,要纵深推进“水改”,持续巩固提升水污染治理成效。让一座拥有上千河涌的工业城市恢复碧水长流,中山治水,不仅是一场水污染治理攻坚战,更是一座珠三角先发工业城市的全流域、全系统、全民性治水实践。
——治水先“治人”。三年来,中山高标准成立全市水污染治理指挥部,由市主要领导“四不两直”现场督导,由市治水办“一竿子插到底”,牵头实施水污染治理“大兵团作战”,全面构建起市镇一体共担的主体责任机制。
——治水善“治根”。三年来,中山明确了治水新路,直面问题、铁腕治污,推动全流域“六污同治”,从“根”上找问题。
——治水更“治心”。三年来,中山以治水这场万人攻坚的“战役”,重塑了一座城市的“精气神”,以“刀刃向内”的改革,为中山这座工业大市,闯出了一条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新路。
“修血管、扩肾脏”
筑一城入村走巷的千里管网

刚入秋,一群水鸟成群飞向在东区博览中心身后的白石涌,落在树冠群中歇脚,偶尔响起几声鸣叫;

图片

岐江河石岐街道段,鹭鸟在水面上飞翔。

一群孩童跑入西区街道的彩虹绿洲湿地公园,在芳草萋萋的后山新开涌河畔玩乐,亲水平台上,皆是散步、下棋、运动、遛狗的居民:

图片

整治后的后山新开涌成为周边居民休闲的好去处。

一辆辆满载游客的大巴驶入板芙里溪村,沿着月角涌,夜间露营、围炉煮茶,参观粮食展览馆……

“水清了,村子变漂亮了!周末,家长带着孩子来这露营,也带火了村里的文旅产业。”作为村里专题展馆的讲解员,村民蔡芝盈深有感触。

谁曾想,这一幅幅水清岸绿的秀丽图景,历史的另一面曾是黑臭河涌。

攻坚三年,是什么改变了中山?

“关键在于全力补齐污水管网,将本不该进入河涌的污水‘接走’,送到污水处理厂,实现源头治理。”上海市政总院高级设计师、市治水专班技术支撑专家何磊说。

要从根本上解决水污染治理难题,关键是要搭建起一套贯通市镇、体系完善的网管设施。三年来,中山建起一条深入市镇村细致末梢的千里管网,三年累计新建管网5478公里;全市上下“扩肾脏”,新扩建17座污水处理厂,三年完工通水 。

倘若将水污染治理工程比作一棵参天大树,那么,千里管网就是输水的根系,根茎脉络扎得越深,吸收水分越多。

在南朗街道的万亩鱼塘,污浊的鱼塘尾水经过管网来到沉淀池、曝气池、生态池以及过滤坝这“三池两坝”,最终成为达到排放标准的水流,重新回到河涌。南朗街道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杨时超介绍,鱼塘尾水等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兼具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实现“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的基础上,还提升了村里鱼塘的租金,改善了鱼塘养殖模式和水产品质量。

在横栏镇的元子环保共性产业园,新建的污水处理中心实现了每天处理超2000吨工业污水。“没入驻产业园之前,我们治水成本很高,蚀刻、显影、剥膜带来的废水含有重金属离子,处理难度大,味道很大!”东照照明的总经理杨雄说,园内大多数厂家都遇到“污水处理成本高”等难题。

图片

在横栏镇的元子环保共性产业园,新建的污水处理中心实现了每天处理超2000吨工业污水。

一年前,在市镇治水办支持下,元子环保共性产业园改造升级。入驻园区的企业不仅有了专属“环保管家”,同类企业还能通过特定污染环节集中处理,降低成本。实现降本增效的东照照明,乘势将生产车间扩容至约5000平方米,产值同比翻了4倍,如今还被纳入2024年的新规上企业。
在黄圃镇的餐饮食街、美容美发场所、农贸市场、汽修洗车场所、垃圾转运站、公共厕所、建筑工地等2300多家排水单元,推动“雨污分流”有效运作,让“厂网一体”高效运转。
图片

深入黄圃镇的餐饮食街,实时城市面源污水治理。

三年来,千里管网深入到中山的城区、农村、小区、厂企、鱼塘、大街小巷。通过“六污同治”,建立起城市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厂区改造、小区雨污分流改造、农业面源治理、城市面源治理的治理网格,高标准推进源头雨污分流,逐步建立起高效运转的污水收集系统——这是一套系统治理的“毛细血管”,它深入全流域,让治水工程真正治到了“根”。这是一场以生态基建为基地,推动的全市上下的协同作战。

中山治水,不仅仅是“治水”。
在污水管网、污水处理厂新扩建的过程中,中山统筹推动工改、治水、城乡建设、产业发展一体谋划,以重塑城乡形态风貌,修复生态环境。数据显示,这一举让全市内河涌水质综合指数改善41.5%,全市黑臭河涌减少了超七成。

“治一片、成一片”

织一张越来越“聪明”的全域水网

接近9月尾声,中山迎来连日大雨。中山城区污水处理量最大的中嘉污水处理厂内,中山公用城市排水公司(下称“排水公司”)泵站运营经理杜泳创,几乎每天都会来盯一块实时变化的大屏幕。

不必跑遍城区,杜泳创就能在这个中心城区智慧排水平台,洞察93座泵站的运营情况。“这些排水泵站关系到河道水质,也关系到了暴雨天气防洪排涝,通过这块屏,暴雨天哪里积水多、积水深?何时该开闸开泵?”杜泳创说,“这些都一目了然。”

而几乎在同一时间,利用手机上的“中山市智慧排水平台”App,排水公司的管网运营部干部伍世松,能按图索骥地找到埋在城区地下超2600公里的管网路径,并排查管网的渗水点和错混接情况。

图片

中山智慧排水平台的大屏幕,实时显示数据。

中山是一座拥有1041条内河涌的“千江之城”,水网交错,排水管道交错复杂。水环境治理的难点痛点,不仅仅在于水质的改善,更要实现全流域防洪防汛、及时排涝。

为织密一张覆盖全流域“治、调、防、救”的水网,2023年7月起,中山联合多部门建立起一个涉水部门业务信息综合系统———中山市智慧排水平台。目前,这个系统已经实现了中心城区集管网状态监测、污水处理厂全链条监测、河涌水质自动监测、智能闸站联控、防洪排涝监测、水务工程管理等于一体的功能。

“它就像一个‘智慧大脑’,很大程度作用于‘厂网一体化’的管理,同时也有效地提升了流域全要素统筹管理水平,带来了更好的流域治理效果。”排水公司的信息技术工程师莫伟宏说。

“污水管网‘信息化’是实现长效治理的有效举措。一旦打开App,就能看到全市污水管、雨水管的分布、排水系统所处的状态。将大大提高污水管排查、维修的效率。” 两年前,何磊曾表示,“广深等城市已通过智能机器人下管普查,实现了这些功能,值得中山借鉴。”

两年后,这张“蓝图”照进了现实。

过去,污水管网、排水泵站、污水处理厂等由不同单位管理。“不能一体化管理,就难以查漏补缺,例如,污水处理厂发现入厂的污水浓度变低了,却难以查清到底是上游哪里的管网出现了破损或渗漏点。”伍世松说。

如今,中山治水的步伐不再停留于“建管扩厂”的生态基础建设,而是逐步走向“厂网一体化管理”。

图片

中山正在积极建设污水管网。

2023年1月,中山推动中山公用城市排水公司成立,建立起全市责、权、利长期稳定统一的污水处理厂网一体化管理体系,形成全市排水管理“一盘棋”。

这一改变,对全市水环境的把握和管理,有着重要意义。

今年8月,在天文大潮河道水位提高之时,伍世松联动了负责运营泵站的杜泳创,通过拉低西区沙朗片区、彩虹片区等地的管道水位,观察管道被河水渗透的情况,最终找到了7处雨污混接源头。而这些混接源头也被记录在中山市智慧排水平台,等待进一步检修。

图片

治水工人在未达标水体整治工程的深坑作业。

从“治水”到“智水”到“共治”,可见,中山更注重治水管水长效机制的建立。

三年来,为强化市镇共担责任,中山在全市建立起“河长+治水”网格化管理责任体系。全市各镇街整合社区治理网格长、网格员、治水监督员等资源,以社区为单元,由各级河长统领,建立由主管到支管、由排口到源头的网格化监管体系。

走进中山23个镇街,镇委书记既是乡镇党政的“一把手”,也是当地河涌流域的“总河长”,肩负着水污染治理的政治考核和时代考验。从市到镇,中山“一揽子”将人、财、物等资源下放基层,留在镇街,以治水成绩检验干部的执行力和使命感。

如今,在中山不仅在全市层面织密了一张覆盖“治、调、防、救”的智慧水网,更锤炼出了一批有治水经验、有统筹能力、敢啃“硬骨头”、作风硬朗的治水铁军。

防洪排涝、生态修复
打造一座“会呼吸”的海绵城市

以绿水青山向八方来客“敞开东大门”,这是中山治水在“大桥时代”,为美丽湾区建设提供的独属于岭南水乡的浪漫。

在南朗街道华照村附近,也有一个建成不久,面积近10公顷的生态补水湿地。“没想到‘家’门口就有湿地公园,以前都是黄泥路,走都走不了,现在天天都去散步”,年近60岁的华照村村民杨姨说。

作为横门污水处理厂的尾水净化湿地,今年逐步建设起来的南朗生态补水湿地,利用湿地植物的生态功能,净化污水处理厂尾水,更有水体库容调蓄功能,帮助南朗更好地防洪排涝。

这是中山坚持水污染系统治理、掀起全市清淤行动取得的成效缩影。去冬今春以来,全市已完成清淤总量442万立方米。去冬今春期间,中山完成的清淤完成率居全省前列。

一方面,中山结合水体整治开展清淤,重点解决部分河道淤积严重、水动力不足、水环境污染等问题,启动冬修水利“三个100”攻坚行动,推动100宗以上的水塘河道清淤疏浚、100条内河涌水污染整治和100宗以上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近年来,中山对影响防洪排涝、河涌水质的重点河涌应清尽清,并将城区暗涵清淤纳入工作计划、同步开展管网清疏,完成清淤河道近300公里,逐步恢复了河涌防洪排涝功能和水体自净能力。

图片

暗涵治理现场。

另一方面,中山利用淤泥填充低产鱼塘复耕、修复受损塘基护坡,“变废为宝”让土地重焕生机。例如,南朗、民众、板芙等镇街将淤泥用于塘基整治、恢复耕地,同时利用整治后土质肥沃的基面种植近15000棵桑树,形成了一批富含珠三角传统特色的桑基鱼塘示范片区,并探索出“清淤净水、淤泥肥草、用草养鱼”的“新桑基鱼塘”种养方式。

从治水到清淤,从清淤到防洪排涝、生态修复,近年来,中山跳出“治水”来“治水”,综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技术措施,积极打造一个“会呼吸”的海绵城市,建管并重,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对原有自然水文特征和水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让中山这座工业之城能像“海绵”一样,具有适应环境变化、抵御自然灾害的“弹性”抗风险能力。

2023年以来,中山已经成为广东省唯一连续两年获评A级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的地市。“我们不应该将水环境治理看作一场考试,期末考出了好成绩,就结束了。事实上,水环境治理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搭建起水污染的长效治理机制。” 何磊说。

江河是日复一日流淌在人们眼前的时代力量。过去,它拥有两岸万家灯火和工商业的繁荣,也曾在烟囱林立的工业浪潮中蒙受污染;未来,它将在更高的文化和生态视野中得到治理、升级和重塑。

“治水是我们向全市人民许下的诺言、军令状,这场攻坚战必须打赢、只能打赢、一定打赢!”不久前,中山市委书记郭文海在马口滘涌实地查看河涌水质和一河两岸环境时强调。

图片

中山市岐江河“一河两岸”风光。

9月26日召开的中山市委十五届八次全会提出,要纵深推进“水改”,持续巩固提升水污染治理成效,建立健全全链条治水管水机制,一体推动“六污同治”,构建政府引领、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全民治水”制度体系,打造一批水污染治理综合提升示范样板。
三年攻坚,万人奋战,中山再次向外界证明:中山不会辜负江河,江河亦不会辜负中山。

【一线】

长命水涌:河滨夜市旺了,治水治出“烟火气”

从五桂山秀丽湖水坝出发,巡着长命水涌沿岸走去。全长2400米的长命水涌宛如系在山脉间的一条绿丝带,蜿蜒而过。多年前,河流受长命水村的污水影响,水质长期列入劣V类。“山腰丝带”黯然失色,困扰着周边群众。
过去三年来,通过未达标水体整治工程、暗涵整治工程、小区和厂企雨污分流改造,因地制宜推动水环境综合整治,五桂山街道长命水涌不仅恢复昔日的“颜值”,还建起了河边亲子戏水平台,吸引潮流酒吧夜市在河边集聚了。
自中山市打响水污染治理攻坚战的以来,五桂山街道开始系统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农村生活污水、厂区改造、小区雨污分流、农业面源治理、城市面源治理“六污同治”。
“从2021年开始,我们通过长命水涌的综合整治工程,完善污水管网建设,实现河岸截污,水质有了明显提升,从劣V类转变为稳定在Ⅳ类以上。” 五桂山街道水务事务中心主任张子浩表示,河岸截污工程只是治水的1.0版本,要长制久清还要“治根”,对长达100米的暗涵进行清淤治理,应揭尽揭,让藏在道路下的100米河道重现清澈见底的原貌。
“2022年,我们不仅积极治理暗涵,摸排河岸管道错混接情况,更向上溯源,做好小区和厂企的雨污分流以及城市面源治理,推动五桂山街道加快从治水1.0向2.0迈进。”张子浩说。
“这三年,我见证了河涌的变化,平时巡河还能看见白鹭!这治水不仅带来了生态效益,还实实在在地给村民带来了经济效益。”五桂山街道长命水村党委书记邱华海说。
三年前,在长命水涌边,有一块属于村集体的2000平方米用地,被村民闲置作为停车场。“我们从深圳来到中山调研,发现长命水涌的河道清澈,鱼翔浅底,能引来不少白鹭觅食。” 长命水村“烟火长命水”美食街现场负责人李粤芑说,“在景色加持下,这里打造为特色美食街,大有可为。”
今年初,“烟火长命水”美食街正式开业。短短的百米美食街吸引了52家商铺入驻,其中不乏知名的连锁品牌。“假期最高峰,我们每晚迎接近3万人流,平常周末的夜晚人流也能达到1万人次。” 李粤芑说,用河滨生态美景,美食街还打造了一个亲水平台,可供群众戏水、投喂白鹭等。
长命水涌整治后,依托独具特色的水环境,五桂山街道发展起了“河滨夜经济”的新业态,通过政府搭台、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模式,丰富了滨河集市休闲景观带,实现了绿水青山向 “金山银山”的持续转化。
图片

五桂山长命水河畔,夜经济发展起来。



来源 | 南方日报

二审 | 杨  墨
三审 | 王  磊



上一页:找不到相关信息
下一页:治水扬清!中山公用城市排水有限公司全力治水攻坚,改善环境民生